还在。只是被改造成了一座美术馆。
景德镇建国瓷厂前身为明、清皇家御窑厂。1949年8月,中共浮梁地委决定,将没收的原江西瓷业公司筹建国营瓷厂,以其门市部改为办公厂址。1950年4月1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 1951年,建国瓷业公司接收了政府没收的九窑公会会长邵裕如窑厂1幢、坯房3幢;旧浮梁参议员向德的槎窑1座,坯房8幢;旧商会会长赖淮清的窑厂2座和全部坯房。
1952年10月27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当时有职工882人,年产量1400多万件,拥有资金占陶瓷生产企业资金总额的12.5%,既是全市首家国营企业,又是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瓷厂。1955年,市烈军属瓷厂和市星火瓷厂、1958年,景德镇瓷厂(原试验瓷厂)相继并人建国瓷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发展成为生产传统高温颜色釉陈设瓷的定点企业。厂部坐落胜利路63号,生产厂区分布在胜利路,迎祥弄、彭家弄、龙缸弄等地。
1985年,全厂设生产车间6个,科室15个,有固定职工及合同制职工1 2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管理人员129人,服务及其他人员118人。厂区占地面积52 439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29 078平方米,生产设备有球磨机8台、榨泥机6台、练泥机4台、搅拌机3台、机压作业线7条、注浆作业线7条、草鞋19双、油烧隧道窑1座、柴窑1座、电炉6台、锅炉和余热锅炉4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 508千瓦,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年产能力1 200万件。
建国瓷厂是国家定点生产传统颜色釉瓷的企业,主要产品有高低温色釉瓷、青花和影青瓷,有以历史上著名的“汝、定、哥、官、钧”五大名窑产品为蓝本的仿古瓷。按用途可分为国家礼品瓷、陈设瓷、展览瓷、旅游瓷等。生产的高温色釉、品种繁多。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名贵色釉,如钧红、祭红、郎窑红等,还创造了火焰红、灯芯红、桃红、粉红、李子红、玉青、茶青、竹叶青、豆绿、乌金花釉、虎斑釉、象牙黄、结晶釉等百余种色釉及釉上堆花的工艺瓷品,尤以“三阳开泰”产品深受人们喜爱。1979年,“珠光”高温颜色釉陈设瓷荣获国家产品银质奖。定为国家生产传统高温颜色釉瓷的唯一企业,名贵色釉瓷还是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外国元首访华赠送的国家礼品瓷,行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获尤里卡国际发明奖。
时代更迭,产业调整,工业历史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城市经济发生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根本转变,而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永远留了下来,旧瓷厂转型陶瓷文化旅游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的陶瓷设计师、艺术家来到这里,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国瓷厂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痕迹”的文物级建筑,结合整个御窑历史街区,应该如何保护?是将它们视为拥有历史价值,一成不变的工艺品,还是将其改做新建筑以增加创意元素?我们采取了后者。就像再生的细胞焕发新的生机,使城市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
原建国瓷厂改造为一座专业的美术馆,承担新时代的艺术使命,完成文脉传承。同时采用针灸的办法来激活周边并加以利用,使老街区变得富有活力。
该项目更新改造范围包括,建国瓷厂1#厂房,员工浴室,员工宿舍,民居及北侧空置场地。在现有建筑条件基础上,根据馆方提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进行与历史街区的对话式设计。
1#厂房外立面风貌保存较好,内部为大空间厂房,承重结构为砖柱,屋顶为木结构桁架支撑轻质屋顶。为保证老厂房风貌不被破坏,原封不动的保留建国瓷厂1#厂房的外墙,保证建筑风貌的原汁原味。
但受限于老厂房规模较小,空间单一,无法满足专业美术馆的面积及流线需求,因此,向地下空间延伸一层,作为库房,设备,展厅等功能,增加美术馆可利用面积,同时解决后勤流线。使公众流线与后勤流线可以有效分开,互不干扰。
向下争取空间的同时,也向上争取空间。在老厂房中部增加二层玻璃体量,作为特展厅使用,同时由于新增玻璃体量在厂房中部,通过视线分析控制周边道路人流无法看到新增玻璃体量,从而达到保护原有街区风貌的效果。
二层新增体量采用渐变的彩釉玻璃,以其轻盈的立面表情使原本厚实的体量消隐在环境中,同时渐变的彩釉营造一种朦胧的釉色变化,犹如刚烧制好的陶瓷一般晶莹美丽,又宛如一幅水墨画与场地陶瓷文化相呼应。在玻璃体量内部设置观景平台,观者可从渐变的彩釉玻璃中俯瞰整个千年历史街区,与整个历史街区及御窑厂形成时空对话。
除老厂房本身改造外,在厂房北侧空地采用有机生长的方式增建入口体量。设计延承原有的厂房的空间尺度,建筑形态,柱网跨度,立面模数等骨骼,利用现代的混凝土,玻璃,铝板等材料以更加简洁的设计语言塑造衍生于老厂房的新入口空间。
新旧体量在肌理,比例上和谐一致,但在内部空间和建筑细部以及材料构造上却呈现着属于不同时代的建筑技艺,形成和而不同的设计效果。为整个千年历史街区植入当代表情。
原职工浴室建筑也被完整保留下来,因其砖混结构,多为小空间,因此功能改造为贵宾室等服务功能。其具有特色的山墙立面也被很好的保留。形成美术馆的海报墙。
场地周边的部分民居也属于美术馆的用地范围,其与周边历史街区浑然一体,因此我们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把民居加以修缮,改造为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在延续整体场地风貌的同时,注入新的艺术功能。
原建国瓷厂为工业厂房,空间单一,设计空间处理上,通过加建体量,在平面与立体维度均做突破,从而丰富空间层次,形成序列空间。同时利用新旧对比,带来时空穿越的空间体验。
从入口广场拾阶而上进入新的门厅空间,门厅空间采用“人字“型混凝土屋顶,其原型来源于老厂房屋架空间,但以更加现代简洁的手法诠释艺术空间魅力,门厅内灯具设计为陶状,与当地文化呼应,同时强化门厅空间艺术性。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越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过程实现完美融合。
穿过门厅,经由片墙引导,穿过有高差的过渡空间(保留浴室建筑底层)进入老厂房,保留浴室建筑老墙被保护在玻璃中,如展品般呈现,穿越低矮的浴室底层空间,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从新门厅进入老厂房公共大厅。
老厂房公共大厅主要作为举办公共活动使用功能,室内改造本着恢复原有厂房空间气质的原则,延续厂房木屋架形式,增加钢构件以保证其结构合理,墙面恢复红砖效果,复原50年代建国瓷厂的工业感。从而与新入口空间形成强烈的时代反差。
穿过公共大厅,经由空间中的异形体(放映厅)的引导,进入三层通高的中庭空间,到达平面的高潮。设计以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空间体验 —— 在现有厂房之内,利用二层局部凸起及地下体量,设计贯穿三层的吹拔中庭,使原本单一的厂房空间变的立体丰富,气势恢宏。
沿中庭楼梯拾级而上,到达二层展厅,二层曲线特展厅的墙面开设面向公共大厅的水平洞口,以线型的窗洞塑造永恒感,在展厅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回望,从而把公共空间的活动如展览一般纳入参观者的视线中。观众的公共活动亦成为美术馆展览的一部分。
二层展厅采用彩釉玻璃幕墙围合,向周边环境开放,并设计观景平台,观景平台高度恰好可从厂房山墙之间一览整个历史街区,并与御窑厂龙珠阁形成视线对望。
观者从朦胧的彩釉玻璃中俯瞰整个千年历史街区,渐变的彩釉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从而达成观者思想与场地文脉的时空对话。
从破旧的工业厂房到满足恒温恒湿展厅的现代美术馆这之间要解决的结构,设备,构造的问题是本案的现实诉求。
原厂房为50年代建造,受限于当时技术材料的局限性,采用砖柱支撑木桁架屋顶,四周以砖墙围合。为保留老墙,主体结构与老墙脱开,并对老墙采用钢丝网片加固,局部设置连接。为保证外墙基础不受影响,地下室外轮廓与外墙基础保持安全距离。首层梁及楼板外挑,尽可能靠近外墙,在外墙砖柱旁增加新的混凝土柱支撑钢木桁架屋顶。原厂房柱为砖柱,现为地下一层,地上局部二层的框架结构,因此砖柱换为混凝土柱。但在与外围老墙交接处,采用混凝土柱外包砖的做法,与老墙风貌保持一致。
原屋顶结构采用轻质木桁架,年久失修,改造过程,先拆除原木桁架,对可用木材进行回收。新结构以钢木桁架代替原本的木桁架,增加屋顶承载力。新的钢木结构中部分利用回收木材,延续古朴风貌。
屋顶轻质彩钢瓦屋面,已出现屋面腐锈漏水等情况,且室内空间品质很差,冬冷夏热。此次改造,更换屋顶构造,增加防水层,保温层,屋顶采用黑脊瓦。原屋顶侧百叶窗增加low-e玻璃,木百叶换成金属木纹理百叶。以达到改善室内物理空间环境的效果。
不同时代建筑的共生,是历史的传承与生长。改造的适应新时代,新功能,新时代视角的对话。这样的城市更新才有生命力。
项目档案
项目地点:景德镇
业主单位: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设计单位:筑境设计
室内基地面积:10238.9㎡
建筑面积:11331.9㎡
设计时间:2018年-2019年
竣工时间:2021年5月
主创建筑师:周旭宏
方案设计:周旭宏、杨嘉、范晶晶、郑从涛、李雪晗
施工图设计:周旭宏、范晶晶、杨嘉、郑从涛、肖俊龙、徐超华、杨磊明
结构设计:孙会郎、倪兴惠、王梦筱、夏为民
设备设计:潘军、王自立、沈丹群、邱平、李浩、孙超
室内设计:周旭宏、常红亮、杨嘉
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钢结构框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