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半球怎么划分的?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
本初子午线又称“首子午线”或“零子午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本初子午线的制定和使用是经过变化而来的。
19世纪以前,许多国家采用通过大西洋加那利群岛耶罗岛的子午线。那条子午线相当于今天的西经17°39′46〃经线。19世纪上半叶,很多国家又以通过本国主要天文台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这样一来,在世界上就同时存在几条本初子午线,给后来的航海及大地测量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埃里中星仪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全球经度的起算经线。经度值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东、西计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时。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全球经度测量均以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E点作为经度原点。1957年后,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上改用若干个长期稳定性好的天文台来保持经度原点,由这些天文台原来的经度采用值反求各自的经度原点。再由这些经度原点的平均值和E点的差值来决定和保持作为全球经度原点的有点。
1968年,以国际协议原点(cio)作为地极原点,把通过国际协议原点和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的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各种新技术确定的地球坐标系的经度零点都尽量与本初子午线一致,但往往有不到1〃的零点差别。
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的零度经线,它是为了确定地球经度和全球时刻而采用的标准参考子午线,它不像纬线,有自然起讫点(赤道和两极),而是人为确定的。那么,选定哪条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呢?现在,众所周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线是本初子午线。然而确定这条本初子午线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创立了以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于是他曾经长期工作的罗德岛所在的子午线,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本初子午线。其后托勒密采用通过加那利群岛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到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许多地图学家(如墨卡托)分别以通过自己选定的某个群岛或岛屿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绘制了各种海图。世界各国也各自为政,都选定了自己的本初子午线,我国的北京、洛阳,法国的科沙裴多、巴黎,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希腊的雅典,丹麦的哥本哈根,西班牙的马德里,挪威的奥斯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芬兰的赫尔辛基等所在的子午线,都曾一度作为各自国家规定的本初子午线。这样确定的本初子午线五花八门,很难交流,很需要一条国际公认的统一的本初子午线。
1634年4月,在巴黎召开了最初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将托勒密曾采用的通过加那利群岛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但除法国外的的其它国家,都主张以通过某国首都或有代表性的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所以这条本初子午线徒有虚名。
1767年,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开林编制了英国航海历书,使格林尼治天文台在世界上名声大震,此后许多国家的地图开始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因此,1871年在安特卫普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理会议决定:各国海图要统一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0°经线,而陆地图可自定本初子午线,这个决议得到许多国家响应。
与陆地本初子午线混乱问题伴随着而来的还有时间问题,各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这给国际交往带来极大不便,迫切需要一条国际公认的本初子午线诞生。1884年10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学术会议上,正式确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子午仪中心所在的子午线作为全球的本初子午线,从而结束了本初子午线问题上“群雄纷争”的局面,使全球有了一条统一的本初子午线。
时至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往位于东经0°20′55〃的赫斯特孟骚,但全球仍然以天文台旧址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今天,在天文台旧址上还矗立着一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现在全球统一使用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冰川时期 有没有人类?
不仅有人类,我估计那个时代很有可能有史前文明存在。按照一些考古学家的说法,史前大洪水可能就与冰川有关,比如亚特兰蒂斯,姆大陆,以及一些史前遗迹,很多都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迄今,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有关“大洪水”的证据,表明在10500年前,地球上确实发生过类似的大洪水事件。地质考古学家证实,在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时,分布在陆地上的冰川一齐开始融化,冰融化成水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大洪水。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不可能找到那个时代的文字记录。据人文学家推测,在10500年前,人类虽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人口开始增加,正在向文明社会迈进,但他们仍无法把文字记载留给后人。因此,在大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只能以记忆代代相传,那遥远的记忆又被人们逐渐神化,使世界各地都流传下大洪水的神话和传说。
现代科学界已发现:在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特大的灭绝,几乎灭绝了所有的生物。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从已发现的证据看,史前人类文明曾因各种灾变而毁灭,这包括地震、洪水、火山、外来星体(包括陨石、彗星)撞击、大陆板块的升降、气候突变等等。
1万2千年前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亚特兰蒂斯曾是一个具有高度人类文明的大陆,但却在大约11600年前一场世界性的大地震灾难中沉入海底。现今的加那利群岛被怀疑是其在海平面以上的残留部分。(这实际上是一种附会,亚特兰蒂斯的高度文明至今只存在于少数古代书籍和疑似的古代遗迹中,更重要的是,即使按照古人的说法,其文明水准依然只有奴隶到封建社会的程度)
大约1万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类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那次洪水也导致大陆的下沉。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间接证据。人类文化学家也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则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有关那次大洪水的过程,《圣经》中有所描述。虽然《圣经》是一本宗教书籍,但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描述的是真实的人类历史。以下为《圣经》中关于那次大洪水的摘要:“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地已全干了。”那次洪水同时伴随着大陆的变迁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只有极少数人活下来了。近来考古学家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如亚特兰第斯大陆、希腊文明及海底建筑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