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根祭祖的意思?
祭祖是拜谒、祭奠祖先的意思。
寻根特指寻找祖籍宗族。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特别是清明节和春节。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普遍采用的仪式。
按照民间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二、寻根祭祖的诗句?
(第一首)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
(第二首)
大槐树下祖寻根,同是老鸹穴后人。
解手诉说强逐苦,背乡离井迫移民。
洪洞疏散万千户,繁衍炎黄亿种群。
祭祖寻踪奔树下,相拥识问血同君。
------
(第三首)
厚土无言大树根,联根一脉系千门。
东风挽袖兄牵弟,秋月摇床奶哄孙。
老鹳梦回催老泪,新家业乐拓新村。
流云纵落澎湖外,香篆高山拜祖魂。
------
(第四首)
老槐根错欲盘龙,万里乡心一寸封。
只恐云归难认路,年年招手唤游踪。
------
(第五首)
老树龙根血染身,无端落叶吻飞尘。
爹挑命运娘牵月,子撒童谣女问神。
敬畏山高寻绿水,伤思路远数白云。
千年梦断情难断,怎不归来认祖门?
------
(第六首)
莲城槐树历秋冬,华夏儿孙万载雄。
楚叶离骚思故土,兰根抱朴祭春翁。
灵神亘古寻方客,凤子来生是帝龙。
分散传家兴九鼎,归回沧海猎无穷。
三、山塘街寻根祭祖的由来?
在明朝洪武年间,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从阊门出发遣散至江淮地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移民的后代逐渐回到苏州,开始寻找自己的根脉。他们通过寻访老祖宗的墓地、祭拜祖先、了解家族历史等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寻根祭祖的传统逐渐演变成为山塘街的一种文化现象,每年清明节期间,山塘街都会举行寻根祭祖的活动,吸引了许多苏州移民后裔前来寻根溯源。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体现。
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票多少?
门票信息:80元/人
2.
门票优惠政策有:
免费政策:身高<1.3米儿童、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军官、革命伤残军人、记者(凭有效身份证件)免票
五、百家姓寻根祭祖姓刘?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是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共有多少姓?
寻根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从安徽合肥前来寻根的李树平老先生,沿着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穿过早市的西贾村,两边卖菜的、卖肉的,来来往往的村民络绎不绝,对于外乡人前来寻根问祖,这里人早习以为常。七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遗址前的广场上疯狂地抢着追逐足球。虽然是玩耍,但胜利者模仿着电视里球星式的欢呼———挥臂狂奔,颇有几分专业味道!他们的身后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这个中国古代距今规模最大的移民地让无数的炎黄子孙为之牵魂。 “几百年转来转去,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只余遗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树遗址以东约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树,它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段话给每一个寻祖的人听。 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不管是大陆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据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的所长范忠义介绍:自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期间)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以来,到现在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届,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数万游子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七、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景点?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国家5A级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洞在历史上曾发过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人口大迁移。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嘉庆年间,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导致了人口锐减,当时的政府只能将未受战乱影响太大的山西人集中在洪洞大槐树下,然后迁移到其他省份。这些省份有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在内的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几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根雕大门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正门,为槐根造型,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祭祖堂位于整个景区中心,为仿明代建筑。祭祖堂坐北朝南,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献殿位于根字影壁后方,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二、三代大槐树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百姓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
景区中文化景点比比皆是,北解手广场,据说解手一词就是在迁移途中为防止移民逃跑,用长绳连接,需要上厕所时就把手解开,后来“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意思。苏三卸枷处雕塑,京剧《玉堂春》中《苏三起解》片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中的洪洞县就是此处。祭祖堂西边民俗村可以感受轰动风情,品尝洪洞特色小吃。景区特定时间点还有实景表演和互动演出,每年4月1日至4月10日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可欣赏非遗表演《寻根祭祖大典》。
票价信息:
旺季 成人票:80元/人
淡季 成人票:60元/人
免票:身高小于1.2米、年龄小于6周岁以下儿童、65周岁以上老人、新闻总署颁发记者证、军官证、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园。
半价票:年龄6周岁—18周岁未成年人、学生、60~64周岁之间老年人凭相关有效证件可享门票挂牌价五折。
开放时间:
04/26-10/31;周一至周日;07:00-18:30开园11/01-03/31;周一至周日;07:30-17:30开园
停车住宿:
景区南门(正门)10元/车/次
南门有洪洞大槐树民宿饭店,可餐饮住宿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市区可乘坐洪洞3路/洪洞22路公交车到达
自驾: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公园街2号(南门)
更多旅游攻略:微信搜索公众号小象出游
八、百家姓寻根祭祖邢氏来源?
邢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公旦第四子受封于邢国。
公元前662年邢国被卫国攻占,公族子弟以原国名为氏。
(2)以邑名为氏。
据《姓考》所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邑,其后亦有邢氏。
九、我们寻根祭祖有何现实意义?
当然是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源,自己来自于何处,对于自己,我们想了解的更透彻,要是连自己来自何方都不清楚的话,会很茫然的,而且,祭祀祖先,也是代表了一个忠孝,正是炎黄子孙的品格,或者是一个心灵寄托,在清明节的时候,怀念一下我们已故的亲人
十、百家姓寻根祭祖唐姓?
百家姓唐姓是第64位。 酆鲍史唐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
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 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
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
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
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刘姓与杜姓、唐姓同源 当年,刘累因屠龙事件于孔甲七年率部分族人逃徙鲁山时,他的主要后裔族人并没有与之随迁,而是“犹守故地”——回到了刘氏族的故地。
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他的封地就在豕韦。
后来,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在驱逐出境。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
香港《刘氏总族谱》也记载说:“初累公封豕韦,后旋出奔,而旧君大彭氏复国。”
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今河北唐县)一带继续居住。
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公元前18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在刘邑故地顽强地生活了几百年的刘氏族,因不堪夏王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氏,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累后裔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氏族称号。《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 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故地。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于武丁五十五年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这就是《史记集解》引贾逵所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刘氏族的人在商朝时期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从此改刘氏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刘氏改称豕韦氏后,在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 到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陶唐氏后裔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唐——今山西冀城西。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唐氏”条载:刘累之后“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一说,豕韦氏改为唐氏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如《汉书·高祖本纪》颜师古注即说:“殷末,豕韦氏徙国于唐。” 总之,刘姓在商周之际又由豕韦氏演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唐国不放心,便又灭掉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唐氏族迁徙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姓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 由于刘累的这支后裔原来封过唐氏,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唐杜氏。 而另一部分唐国成员并没有同迁到杜城,却从此散在诸侯各国,以唐为氏,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这样,刘姓与今天一部分唐姓和大部分杜姓,又成为同宗共祖的关系。他们共同尊刘姓的血缘始祖尧帝和刘累为始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