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适宜的气候和温度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充沛的食物链。
一、适宜的气候和温度。在地质历史期间,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和缅甸北部。在我国16个省市的几百个地点都曾发现过它的化石。
大西洋期(距今8500~4500年)结束后,全球进入亚北方期(距今约3000年前)。在酷热气候影响下,大量的陆生野生动物死亡或灭绝,大熊猫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数量还是栖息地范围也都急剧萎缩,在许多地方甚至销声匿迹,而一部分幸存者进入四川盆地西缘海拔2100~3900米的崇山峻岭中。这里气候温润,尤以横断山区的小气候最为适宜,使之成为了大熊猫的最佳避难地。
横断山区地形起伏极高,山脉顶部大多在4000米以上,海拔落差最高能达到5000~6000米,在地球表面的对流层内,每上升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摄氏度。这里的温度变化多,完全印证了古人所描述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呈周期性变化,当全球进入寒冰期时,北方的动物被迫向南方迁徙。而大熊猫所栖息的四川横断山脉恰好是南北走向,且长达1452公里,于是大熊猫便可以顺着山脉平缓的河谷向南迁徙。加之横断山脉在历史上仅有小规模的山麓冰川,因此四川就成为了大熊猫赖以生存延续至今的“诺亚方舟”。
二、优越的地理条件。
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往往会受到地球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说来,纬度越多,经度越多、海拔高差越大的地方,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就越高。
野生大熊猫所栖息的四川盆地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正好处于中国地形一二阶梯分界区,岷山、邛崃山和大相岭山系及部分秦岭山系,是全球地形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通道,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而这里正是大熊猫栖息地。其中,岷山山系处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交汇过渡区,干湿季节明显;邛崃山系湿润多雨,素有“华西雨屏”之称;大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处于高原低涡与高原低槽引来的冷空气与东南暖温气流交汇处,降雨量丰富,造就了各种尺度、各种类型的生境,催生了物种的多样性。如这里森林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正是四川地区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山高、涧深、人迹难至,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和大熊猫这一古老的物种,最终以隐蔽的形式存活下来的栖息地。
据统计,仅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部分)就有脊椎动物1100余种,植物10000多种,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物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列入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
三、丰富的食物来源
据化石研究,大熊猫最早见于更新世初期,此时已具有高度特化的食竹特性黄万波,1984。也有专家认为,在距今5000年左右,大熊猫才开始从食肉改食竹子韩菡、魏辅文,2019。
四川是我国著名的混生竹区,竹种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有18属160余种,且竹林面积达到1766万亩,居全国第一,分布在20个市(州)的129个县(市、区)。而在地质历史期间,可供熊猫食用的竹子的数量和种类比现在更多,为熊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物来源。
大熊猫主食竹是指大熊猫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有效获取并主动采食的竹类植物。在大熊猫野外自然采食的100多种植物中,竹类占一半以上,且约占全年食物量的99%。包括箭竹属、筇竹属、玉山竹属、方竹属、巴山木竹属等13属78种1变种7个栽培品种。
在四川,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达到20多种,其中又以冷箭竹、箭竹、拐棍竹、八月竹等分布面积最大。
竹林的踪迹遍布整个四川,它们生长在不同海拔的高山之上和峡谷之中。茂密的竹子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尤其是生长于海拔2000〜2800米之间的针叶林缘的箭竹,其营养成分丰富,且糖分含量高,是大熊猫的最爱。与竹林伴生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具有粗大的树干,则为大熊猫提供了寄居、产仔所需的树洞。
大熊猫在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在海拔较低的竹林间觅食,6月份便向上迁徙,寻觅高海拔地区含糖量更高的新笋和竹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海拔较低的竹林中,如此循环,确保了种群的延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