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小队是什么科考队?

146 2024-01-17 14:36 admin   手机版

一、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小队是什么科考队?

1984年11月20日,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远赴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长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经历了40天艰辛的海上漂泊,由591人组成的考察队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随后开始了艰苦的建站工作,仅用了40余天就完成了数百吨建站物资的装卸。

长城站的落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的30多年间,我国又陆续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2018年2月,在南极洲西南极地区罗斯海的恩科斯堡岛,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奠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正在开启全新篇章。

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考察期间南极正处于什么?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自2011年10月29日从上海启航,先后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三次停靠外港进行油水和物资补给,总航行2.84万海里,历时163天。此外,“雪龙”号先后四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并于2012年4月8日平安返回上海。

三、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考察期间南极正处于极昼还是极夜?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考察队员在长城站考察期间南极地区正值极昼期,也就是南极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自2011年10月29日从上海启航,先后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三次停靠外港进行油水和物资补给,总航行2.84万海里,历时163天。此外,“雪龙”号先后四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并于2012年4月8日平安返回上海。

四、中国北极考察路线?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

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路线:由上海出发—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极永久海冰区(期望到达西经170°、北纬80°~82°)—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上海。考察返航途中停靠阿拉斯加诺姆(NOME)港进行油水补给。本次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

五、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英雄事迹?

距离“雪龙”号载着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回归已经一个多月了。一个月来,很多队员在重归本职工作的同时,仍在忙于此次南极科考的后续工作。

那是地球的寒极、旱极、风极,而科考队员们就是挑战极限的追梦人。在那160多个追梦的日子里,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建站:危机当前 英雄本色

由于在南极内陆停留时间超过两个月,工作一直处于无菌的环境下,导致免疫力下降,叶超回国后不得不经过两周的修养,身体才有所好转。最近身体刚恢复,他又扑到各种工作中去了。

叶超是宝钢南极泰山站项目经理,担任南极科考第30次队泰山队副队长、泰山站副站长,这是他第一次去南极。

“担任泰山站副站长是一份特殊的荣耀,但也更加是一种责任。”叶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建设南极泰山站是第30次队考察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当国人隔着电视屏幕看见泰山站在万里之外的南极大陆拔地而起之时,很少有人了解队员们建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因为没有任何外界资源可以调动,在南极开展工程建设,少一颗螺丝钉都会导致建设任务无法完成。然而,泰山站建站过程中却仍数次遭遇施工器械严重故障的危机,尤其是队伍到达内陆出发基地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最为重要的两台卡特吊车中的1台竟然出现机械故障。

“当卡特吊车故障发生且知道无法修复时,整个泰山队沉默了。”叶超回忆说。

面对危机,泰山站三位队长一边迅速提出“泰山队任务不变、信心不变”的要求,一边沉着冷静地思考对策。次日,叶超等人拿出了通宵赶制出的替换方案,使建站压力得以缓解。

同时,南极内陆一向拥有“极限施工”的称号,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更是家常便饭,队员们就想出各种对策见招拆招。由于受大风影响,泰山站外墙板安装时在起吊过程中晃动得太厉害,泰山队就提出先施工迎风面、再施工背风面,起吊时吊机完全靠近建筑;国内与南极温差将近50摄氏度,使得原来一一编号对位的建筑木檩条全部变形,而且就连整个钢结构建筑体都缩小了两公分左右,队员们就在现场调节木檩条与钢结构之间的间距,确保了外围护板与钢结构紧密结合,使外保温系统“天衣无缝”。

“由于工作强度大,队员们身体的热量损失迅速,除了一日三餐外,每两个小时需要加餐一次,补充能量。尽管如此,由于平均每天连续工作13小时,最后回到中山站时大家的体重平均减轻了14斤!”叶超说。

正是由于队员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顶着每秒10~15米的风速,克服了低气压、暴雪、极端干燥、强烈紫外线伤害、混乱生物钟、艰苦饮食起居等一系列问题,才有了泰山站的按时完美交工。

科考:生死较量 成绩骄人

时间紧、任务重,是此次科考的一个特点。要等到第一批运送物资到泰山站的队员们返回后,科考队才能出发,所以整个科考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半个月。为此,格罗夫山队多次细化研究野外实施方案,最终安全顺利、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

“我们一共是9个队员,科考任务主要包括冰雷达探测、天然地震观测、地质与矿产资源考察项目、生态环境考察项目、冰盖进退与古气候事件考察等六个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第30次队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缪秉魁向记者介绍说。

尽管这已经是缪秉魁第三次参加南极科考,但担任队长一职对他来说仍是首次,如何保证队员在安全前提下完成任务是他的最大压力。“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机械师李金雁,他曾六次到格罗夫山考察,是我们的‘活地图’。”缪秉魁笑言。

尽管如此,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的冰裂隙却仍旧像一道道地狱之门,随时可能吞噬在冰面上考察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命。就在队员们从格罗夫山考察返回途中,所乘坐的一辆雪橇就差一点掉进一条两米左右的冰裂隙,使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次考察是我国南极科考上的大满贯。从格罗夫山考察队找到的583块陨石样品,到初步摸清格罗夫山中心地带哈丁山地区的冰下地形,到10台地震仪的安装,再到对格罗夫山地质与矿产资源进行的调查,都让队员们骄傲。

“南极的科考成果是一个国家科学实力和水平最直接的象征。”缪秉魁表示,目前所有的科考项目仍在进行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比如对采集的陨石进行进一步分类、命名、编号并获得国际陨石协会命名委员会批准;通过冰雷达数据进行冰下地形分析;通过天然地震仪记录每天的地震信息;其他项目也都在开展一系列室内研究工作等。

未来:荣誉过后,再接再厉

除了泰山站建站和格罗夫山科考外,首次实现环南极大陆航行、86小时完成维多利亚新站址地勘任务、填补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空白等都是此次科考的亮点成果。

与此同时,成功救援俄船并自行脱困,临危受命搜寻马航失联客机,也让此次南极考察备受关注。“救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为我国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缪秉魁说。

由于出色地完成任务,4月24日,载誉归来的第30次南极考察队代表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泰山站的建成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南极考察能力,提升我国南极科学研究水平,特别是巩固我国东南极传统科研优势,也有利于我国行使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的管理权力,拓展我国在南极的活动空间。”中国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曲探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关于未来我国在南极的发展前景,很多参与南极科考的队员都抱有坚定的信心。

“我国在南极科考的支撑能力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下一步在科学决策上还应加强科考、科研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建设。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缪秉魁表示。

“能够完成任务,靠的是必胜的信心与坚持不懈的埋头苦干。我们要把‘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传递给每一位科考队员!”叶超说。

六、中国首个北极考察站?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

七、中国第一批南极科考队?

中国与南极 中国对南极的探索始于1984年。当时,中国第一支南极洲考察队的591人乘 坐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邓小平同志为首次中国 南极科考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自1985年2月10日,中国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南部设立长城站以来,20年中 ,中国每年都会进行南极科考活动。 在南极的气候及气象、极地冰雪、低温生物 、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方面,中国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极地陨石研究方 面,中国和美、日等极地科考强国同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八、1980年中国第1个南极考察小组随什么科考队登陆南极大陆?

1980年1 月6 日,中国首次选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青松,随澳大利亚考察队到凯西站进行综合考察和访问,揭开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序幕。董兆乾和张青松历尽艰险,圆满完成了任务,于3 月21 日回到北京。

九、北极科学中国最佳考察站?

在北极圈内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坐落着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

  黄河站于2004年建成,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座极地考察站。2019年10月,黄河站被自然资源部列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北极黄河站地球系统科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单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黄河站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在此深入开展北冰洋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等一系列综合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和样品,为研究北冰洋海洋环境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和气候效应问题,进而研究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机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国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

十、中国有哪些极地考察站?

我国在南极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

除此而外中国在北极也有科学考察站,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28日投入使用。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