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左宗棠,左宗棠有几个儿子?

272 2024-01-14 09:52 admin   手机版

一、左宗棠,左宗棠有几个儿子?

晚清名臣左宗棠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左孝威、次子左孝宽、三子左孝勋、四子左孝同。

左宗棠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言传身教,谆谆善诱。他常年在外当官,几年、十几年难得回家一次。他便采取写信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指导他们读书做人,立下人生志向,“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1860年初,左宗棠因为“樊燮京控案”爆发,被迫离开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咸丰皇帝下令严查左宗棠,密谕湖广总督官文说:“左某如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左宗棠愤愤不已,决定离开长沙(他已于1856年举家从湘阴搬迁到长沙),北上京城参加会试。对于左宗棠来说,这也有“自投罗网,自辩清白”之意。

二、左宗棠师傅?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1831年(道光十一年),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三、左宗棠女儿?

左孝瑜(1833—1894),字慎娟,湖南湘阴人。左宗棠、周诒端长女。生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八月十五巳时,卒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四月十二亥时,享寿62岁,葬沙湾飨堂后阳拱村天鹅山壬山丙向,诰封夫人晋封一品夫人,著有《慈云阁小石屋诗抄》一卷行世。

左孝瑜颇有才干,适两江总督陶澍之子陶桄。陶桄“ 夙有远志,不屑治家人生产事”,故“家中钜细悉委夫人。每有疑难,当几立断,内外整肃条理秩然。”

生五子:文煌、宸翼、镜莹、国珍、廷玉;二女:纯贞、敬仪。

四、左宗棠成语?

左宗棠的成语是老当益壮,左宗棠年今七旬,率兵出塞收复新疆,认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当益壮。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二十岁乡试中举,留意农事,遍读群书。

五、左宗棠祖籍?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朴存,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晚清军事家,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湘军统帅。

六、左宗棠诗词?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五风十雨岁则输,左图右史身其康。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

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海之华。

读破万卷诗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

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

七、左宗棠诗句?

十九岁自题小像·其二

左宗棠〔清代〕

机云同住素心违,堪叹频年事事非。

许靖敢辞推马磨,王章犹在卧牛衣。

命奇似此人何与,我瘦如前君岂肥。

来日连床鸡戒晓,碧湘宫畔雨霏霏。

题疏勒望云图

左宗棠〔清代〕

男儿有志在四方,欲求亲显须名扬。自来尽忠难尽孝,征人有母不遑将。

提戎自少贫且贱,学书不成去学剑。膂力刚强原过人,手挽乌号长独擅。

适值潢池盗弄兵,东南半壁烽烟横。我时陈师扫群丑,三千貔虎屯长营。

提戎牵裾别慈母,誓志从戎来江右。隶我军籍随我征,勇气百倍无与偶。

浙闽东粤及秦中,转战所向皆有功。戎马驰驱度西陇,勋名懋著何英雄。

嗣后回酋肆猖獗,我复出关持节钺。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

万里遄征久未归,远羁疏勒隔庭闱。登亭南望一翘首,多情时逐白云飞。

云弥高兮不可步,亲舍迢遥渺何处?边塞秋风匝地寒,吹起心旌无定住。

迩年捧檄来闽疆,絮养犹然憾未遑。同是异乡空陟屺,此怀绵邈长更长。

嗟呼举世趋薄俗,每以途人视骨肉。提戎雅有至性存,尚有一言为尔勖。

我今解组老归田,不忘魏阙心犹悬。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

提戎素来禀慈训,身受君恩逾感奋。终当移孝作忠臣,为我国家扶厄运。

催杨紫卿画梅

左宗棠〔清代〕

柳庄一十二梅树,腊后春前花满枝。娱我岁寒赖有此,看君墨戏能复奇。

便新寮馆贮琼素,定与院落争妍姿。大雪湘江归卧晚,幽怀定许山妻知。

八、左宗棠徒弟?

左宗棠的徒弟是刘铭传,台湾巡抚。

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面临着西部的中亚势力、北部的沙俄、南部的法国(越南)、东部的日本(朝鲜)等多重挑战。

1874年5月,日军进犯台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率清军抗击,结果战败,清朝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日军撤出。

西北和东南同时吃紧,是放弃新疆还是收复新疆成为朝堂大臣争论的焦点。李鸿章主张以“海防”为主,放弃新疆;左宗棠则主张“塞防”,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这场争论之所以迟迟拿不出结论,是因为当时朝廷国库空虚,财力有限,不能两者兼顾。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李鸿章主张撤回西征军,将粮饷用于海防。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才识和眼光要逊色于左宗棠。

左宗棠扇面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是“塞防论”的领袖,他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铮铮铁骨的左宗棠还从新疆的军事战略地位方面据理力争:“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有几个理由:

第一,新疆物产丰富,弃之可惜;

第二,新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中原的天然屏障;

第三,海防形势已没有塞防那么重要。

左宗棠事实上是“塞防”与“海防”并重的,他也非常重视台湾的战略地位。可以说左宗棠对新疆战略位置的认识要比当时大清帝国的其他高级官员高出很多。这些都得益于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边疆地理极感兴趣,加上后来贺长龄、陶澍、林则徐对其的影响,使他的见识远远超越越了其他只读圣贤书的一般士大夫。

李鸿章

“海防”与“塞防”观念的分歧,看起来是两个人的辩论,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双方两条战略路线的斗争。李鸿章继承了老师曾国藩的息事宁人的外交路线,想尽量避免中西冲突;左宗棠则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也深切知道遇事不能一味退缩。

2.为国尽忠虽分内,老李亦有小算盘

当然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除了从国家层面考虑之外,还有其私人原因。因为朝廷只要放弃了新疆,中国西部就必然裁兵撤饷,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会立刻被架空,一无所有的左宗棠就只能灰溜溜地回老家该干嘛干嘛去了。这样,李鸿章就拔去了一颗眼中钉,消除了一个头衔与自己差不多、遇事又每每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场中最大的对手,无论从李鸿章个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他的淮军集团利益的角度考虑,这当然都是最好的结果。因此,李鸿章充分调动了其官场中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防和塞防的大论战。史书中“力排众议”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严峻的形势以及论战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的确,左宗棠在这场论战中的力量是一如既往的单薄。如果放弃新疆,朝廷将失去长城以外的所有领土,这种严重后果是清廷无法接受的,所以仅仅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次论争才出现了与以往左李之间“政治斗争”不同的结果:朝廷最终决定出兵新疆。

左宗棠有一句名言:君子之所争者国事。正因为左宗棠所坚持的是正义,所以他根本不把李鸿章放在眼里。

3.文忠谋国智勇强 ,力排众议挺今亮

还有一点,左宗棠的塞防论之所以被朝廷认可还在于他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的极力支持。

文祥是近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进士,咸丰八年(1858)升为内阁学士,同年被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年正式升为军机大臣,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等职。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命文祥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䜣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文祥与奕䜣及大学士桂良等联名奏请朝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并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朝廷同意他们的奏请并任命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文祥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咸丰帝病死后,文祥与其他王公大臣迅速做出反应:上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简派近支亲王辅政,协助奕䜣、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

九、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十、左宗棠著作?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文襄公全集》是清代光绪年间刊刻的左宗棠作品的全集,分为两种,其中以杨书霖编校的较为精审。杨本最初由萃文堂开雕,共135卷,128册,约450万字;后该版本的《左文襄公全集》又由台湾文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以“左文襄公(宗棠)全集”和“左宗棠全集”的书名影印出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曼陀罗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