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部落历史?

184 2024-03-14 21:19 admin   手机版

一、中国部落历史?

部落时期的原始人以石,树干,竹为器。结草垒石,洞穴为居。日出捕鱼,狩猎,日落归巢而息。

时而发生点部落间纠纷,力量强的胜而不纠,力量弱的臣服为属,以些循环,渐渐形成部落集团。

推荐一个能干,有号召力的首领,几个得力助手,组成部落领导层,决断部落事务。

二、部落历史概念?

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对处于母系制阶段的印第安人部落形态作有详细记述。古希腊荷马时代,部落已建立在父系制基础之上,有作为常设权力机关的议事会和掌握军事指挥、祭祀、审判等权的军事首长(巴赛勒斯)。

古罗马王政时代,每一部落须由十个库里亚(胞族)构成,并设元老院、 人民大会、 和勒克斯 (王)。进入原始公社后期,因各种战争的日益频繁,最终导致了血缘联系逐渐被地域联系所取代,出现了由若干部落的解体并结合而成的部落联盟,成为原始公社瓦解的开始和新的民族共同体部族或民族出现的前提。

三、罗布泊历史最大水深?

在湖水渐渐干涸以前,罗布泊占据了12000平方公里,水深在巅峰之时能达到815米多高。

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等多种名称。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四、邛人部落历史?

古有邛人,邛池、邛河、邛竹杖、后汉书里有“邛谷王”、宋史里有“邛部川”的记载;以及元史里也有“邛部州”、“邛都王”、“邛部王”的记载。邛人在3000多年前,在以今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建立过闻名遐迩的“邛都国”,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邛都县”,明清时期的“邛部长官司”、“邛部宣扶司”。古邛人在祖国大西南,在今安宁河流域曾留下了千古不解文化之谜——大石墓巨石史诗。

五、部落时期的历史?

部落时期的原始人以石,树干,竹为器。结草垒石,洞穴为居。日出捕鱼,狩猎,日落归巢而息。

时而发生点部落间纠纷,力量强的胜而不纠,力量弱的臣服为属,以些循环,渐渐形成部落集团。

推荐一个能干,有号召力的首领,几个得力助手,组成部落领导层,决断部落事务。

六、初一历史氏族,母系部落,父系部落?

一。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相同点 都是按一定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都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人民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不同点 生产活动 妇女采集为主 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社会地位 妇女占主导地位 男子支配社会 血缘世系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知母又知父,子女按父系确定血统 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2、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半坡,河姆渡居民为母系氏族公社 大汶口为父系氏族后期

七、阿柔部落的历史?

唐代中叶,在阿尼玛卿山附近有座麒文雅热山,山下住着一个叫仲瓦•多杰的人。他年复一年转山,祈祷山神保佑自己多子多孙、六畜兴旺一天,他在转山途中忽见山岩上现出藏文字母“阿”,以为大吉。当年得子,取名“阿柔”(意即看见藏文字母“阿”),长大后成为部落头人,头人之名演变为部落名称

八、哈萨克托列部落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统一了新疆,从而为西域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766年,清政府敕令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哈萨克如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惧劫掠,情愿内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清政府告知哈萨克中玉兹可汗阿布赉:“哈萨克牧民可以到伊犁等地游牧”。这样,从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开始陆续迁到自己的先民(祖先)的故乡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游牧。迁到伊犁地区的主要是中玉兹乃蛮部的黑宰部落,以及大玉兹的阿勒班、素宛部落等;迁到塔城、阿勒泰地区的主要是中玉兹的克烈、乃蛮等部落。此后,哈萨克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1864年,中俄双方签署《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北边疆大片领土,一些哈萨克部落表示“众民随地划归俄辖,虽死不从”的坚定立场,纷纷投归祖国。清政府对所辖哈萨克人在原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实行千户制。官员分为千户长、百户长、台吉、公等。哈萨克人开始缴纳赋税,履行国民义务,最终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

辛亥革命期间,哈萨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统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迅速觉醒。1912年,阿勒泰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族使团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库库岱公第四世孙艾林为郡王,吾木尔泰为公,马米和扎克热亚为贝子,下设12个台吉,12个乌库尔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哈萨克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团结奋斗,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新疆的统治 。哈萨克族的祖先建立过区域性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称哈萨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离开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蒙兀尔斯坦(东察合台汗国)。这些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在新的牧区建立起以克烈汗为首的哈萨克汗国,人口有20万。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不负众望,率领哈萨克诸部东迁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前来加入。

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哈萨克诸部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汗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大。15世纪50—70年代初,哈萨克汗国拥有钦察草原和中亚的论答剌、突厥斯坦、乌尔根奇等地。1500年,占领河中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1698年至1718年,哈萨克族的许多部落,按照部落谱系划分为三个玉兹。大玉兹被称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称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兹以北,夏牧场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冬牧场在托博尔河、伊斯姆河、努腊河、萨雷苏诸河流域;小玉兹称西部,领地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西部地区。

17世纪末,西部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开始强盛起来,不断向外扩张。17世纪70年代,准噶尔部噶尔丹向南扩张至青海和新疆西部,哈萨克各部常遭准噶尔部的侵扰。哈萨克汗国一度衰落。自此,哈萨克族展开了反抗准噶尔封建贵族集团的艰苦斗争。

九、达尔罕部落历史?

达尔罕部落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部。达尔罕,蒙古语,为神圣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达尔罕部落原属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达尔罕贝勒旗(又名喀尔喀右翼旗),是喀尔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与茂明安合并为联合旗。

十、原始部落皇帝历史?

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