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

来源:www.yingdongcun.com   时间:2023-08-02 19:55   点击:12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

答案是A.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日本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这一岛弧链以及邻近的深海沟(日本海沟——菲律宾海沟)。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新西兰南北二岛。

太平洋板块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北美洲的落基山脉。

太平洋板块同南极洲板块至今为生长边界。

二、什么是岛弧带

【名称】:岛弧

【定义】: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简介】:

岛屿以山地为主,外临深海沟。西太平洋岛弧最为典型,分南北两段:北段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构成,面向太平洋,为东亚太平洋岛弧!南段由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努沙登加拉群岛组成,向印度洋突出,称印度洋巽他岛弧。两段岛弧在苏拉威西岛衔接。西太平洋岛弧处在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嵌合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据统计,全世界有活火山500 余座,一半以上集中在该岛弧带;全球地震能量的95%也在此释放。频繁的火山活动引起的岩浆喷发,使岛弧带成为世界上矿产最丰富的地区。岛弧分为:①内岛弧。靠陆一侧,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接触带,火山和地震集中于此;②外岛弧。近大洋一侧,无火山地震带。

位于大陆边缘与海沟平行排列的弧形列岛。其分布与海沟一致,以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主,是分开大洋盆地和边缘盆地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也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活动带。岛弧向大洋方向外凸的一侧是与之平行的海沟,凹入一侧为弧后盆地;它与海沟和弧后盆地共同构成沟弧盆系。一个岛弧纵向延伸长几百至几千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全球岛弧(包括山弧)总长度达40000公里。上田诚也等认为具备下列3项条件的地区即可称为岛弧:①有现代火山作用;②伴有与之平行的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③有深度大于70公里的地震震源。故岛弧不仅限于海洋中的弧形列岛,也应包括中美洲、南美洲西海岸的弧形山脉(山弧)。

分类 按岛弧的地貌特征岛弧可分为:①单弧型,由一条平行于海沟的火山岛弧组成,如千岛弧,日本列岛弧;②双弧型,由平行于海沟的一条外弧(现今无火山活动的或沉积的岛弧)和一条内弧组成(现今仍有火山活动),如印尼群岛弧;③多弧型,是在双弧型的陆侧还有一条残留弧(没有现代火山活动)。根据弧后盆地的有无(如西太平洋的岛弧都有弧后盆地,而南美洲安第斯山链后面无弧后盆地),弧后的构造活动性(挤压、拉张或兼有剪切)等不同特征也可作为岛弧分类的标志。

特征 ①岛弧是剧烈的火山活动区,以钙碱性系列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的特征为主,也有玄武岩。火山岩带之下还有同源的侵入岩。火山岩有分带性。邻近海沟有拉斑系列火山岩,位于浅源地震震源带上面。钙碱系列火山岩的分布离开海沟较远,主要在岛弧带上,深部形成成分相当的英云闪长岩质花岗岩类岩石,位于中源地震震源面之上。碱性系列火山岩的分布在岛弧带内侧,位于深源地震震源面的上面,各类岩浆源深度与震源深度关系密切。②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不断上升,遭受剥蚀,碎屑物质被输送到深海沟及弧后盆地之中,形成浊积岩或硬砂岩及粗砂岩。岛弧区还常有变质岩带出现。岛弧外侧为高压低温型变质带,内侧为高温低压型变质带,两条变质带因受倾斜的震源带控制而相互平行,称双变质带。③地震活动。全球的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在岛弧(山弧)地带。浅源地震多位于海沟一侧,中、深源地震则位于岛弧之下和靠近大陆一侧(见贝尼奥夫带。④岛弧为正重力异常,自由空间异常幅度约为100~200毫伽。地壳平均热流量为1.5HFU。沟弧盆系有显著的热流异常,在海沟一侧热流低于正常值,在火山岛弧一侧和弧后盆地热流高于正常值。低热流是由于冷而致密的洋壳潜没于上地幔所致,而高热流是由于上地幔物质上涌所引起的。

成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洋岩石圈随着地幔对流从洋中脊生长扩张,而在相应的活动大陆边缘俯冲潜没(见俯冲作用),岛弧就是大洋板块俯冲潜没过程中上冲侧因隆起所造成的。

三、阿留申岛弧之谜

阿留申岛弧之谜 阿留申岛弧是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阿留申岛弧向南弯曲,这种形状似乎显示有一种自北向南的力推动形成的,如史前冰川的推动等,另外,阿留申岛孤南侧的深海沟表明,太平洋的海底扩张对其它的作用是向北推进的,但从太平洋洋脊位置来看,太平洋洋脊伸入到北美大陆,南北向偏东分布,其扩张方向应是向西偏北,而不应向北,那么,阿留申海沟是如何形成的呢?

无震海岭与大陆平静山系的形成 一般认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大陆边缘的山脉是海底扩张运动的结果,它们的成因可得到较完美的解释。但在各大洋中,还存在着许多无震海岭,它们与大陆内部的一些平静、古老的山系一样,仍未得到较为公认的解释。美国有人提出所谓“热点说”,试图解释无震海岭的形成,他们认为热点处火山活动的源地固定于板块之下的地慢深处,当板块移过热点上面时,随着热点处岩浆不断喷发形成火山,就可以形成一列沿着板块运动方向的火山脊或火山链,即无震海岭。

南北半球地震不均衡 本人曾对南北半球发生在1900年至1980年间6级及6级以上共7936次的地震作过统计,结果发现南北半球发生地震的次数是不均衡的:北半球共发生了4634次,南半球只发生了3277次,赤道发生了25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四成以上。纵观世界火山、温泉分布图,亦可发现,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海陆分布情况可能影响到地球内能的释放。我们知道,温泉、火山、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能的方式,来自地热流的研究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地热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地球的内能通过地热流连续不断地经由地壳释放出来,地壳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最主要障碍,由地壳均衡假说可知,大陆地壳远厚于大洋地壳,又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千米,海洋地壳厚度仅为6千米。不难想象,地球的内能通过大陆地壳要比通过海洋地壳困难得多。由于北半球大陆板块面积比南半球要大,而南半球的大洋板块面积比北半球的要大,因此,北半球的内能更多地受阻于大陆板块,通过地热流释放出来的内能就要比南半球少一些,这些受阻的内能在大陆板块下面积聚,并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向中低纬转移,当这些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冲破地壳,在一些地壳较薄弱的地带(如板块边缘)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南北半球各自释放的总内能应趋于均衡,即北半球通过地热流、温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的内能近似等于南半球通过地热流、温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的内能。由于北半球通过地热流释放的内能要比南半球少,其累积的能量就通过火山、地震、地热活动释放出来。这就是北半球为什么比南半球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把这个推论称为南北半球内能释放均衡假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