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地形分类表?

213 2025-01-30 15:32 admin   手机版

一、地形分类表?

地形分类有山区、平原、丘陵、河泊。

二、宁夏地貌地形分类?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貌:南高北低,地表多样化。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宁夏南北长456公里,东西宽50—250公里不等。两头尖,中间宽,形似橄揽。全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宁夏地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按地形区分则包括4大部分,贺兰山地,六盘山地,宁夏平原,东南部高原,也即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3/4,平原占1/4强。自北向南为贺兰山脉、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南部是黄土地貌,以流水侵蚀为主,属黄土高原;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属于内蒙古高原一部分。地表形态的多样化,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宁夏著名山地主要有贺兰山和六盘山等。

贺兰山绵延于自治区的西北部,以分水岭为界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相连,东侧以断层临银吴平原。山脉呈南北走向,北起巴音敖包,南迄马夫峡子,绵延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不等,海拔多在1600—3000米,最高峰为3556米,位于苏峪口北。高出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约2400米左右。贺兰山中部(宗别立至三关口)峰峦迭翠,沟谷幽深,是贺兰山最为巍峨险峻、景色秀丽之处。如果你站在宁夏平原向西望去,就会发现贺兰山如同一匹奔腾的骏马。英姿勃发,蒙古语“贺兰”一词就是“骏马”的意思。正是由于巍峨雄伟的贺兰山横在宁夏西北部,方能阻挡住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侵,同时也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成为天然屏障,使宁夏平原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贺兰山还是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和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岭中间有一些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三关口就是由银川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盘山古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呈东南——西北走向,平均海拔比贺兰山还要高,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是位于和尚铺以南的美高山,俗称米缸山,海拔2492米,山势高峻。六盘山是一个狭长山脉,是渭河与烃河的分水岭,山路曲折险狭,有古盘道6重,迂回曲折盘旋,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六盘山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黄土高原上一个“绿色岛屿”。

宁夏平原是贺兰与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之间的一个断裂下陷地带。经黄河水长年冲积和贺兰山长期洪积,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在中国西北地区则可说是较广阔的冲积平原,它西起中卫县沙坡头。北迄石嘴山,斜贯自治区西北部,面积达1.7万多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青铜峡口以南为卫宁平原,面积比较小,排灌条件良好,但北缘山脉缺口处,受腾格里沙漠流沙侵袭直逼黄河,是宁夏治沙重点地区。峡口以北是银川平原(银川吴忠市之间的银吴平原),是全区地势最低之处,地形比卫宁平原要开阔得多,可是由于坡度小,特别是黄河以西土质粘重,排水不好,土地沼泽化、盐碱化十分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目前已有很大好转。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沟渠纵横,林木成行,灌溉农业十分发达,历来是塞北的鱼米之乡,现在更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宁夏南部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上面覆盖着黄土,其厚度可达100多米,但薄的地方仅1米左右,黄土厚度大致由南向北逐渐削减。由于流水的切割作用,形成起伏不定的丘陵。它也是宁夏重要的粮油产地。低丘缓坡多被开垦为农田,丘陵坡下,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建造开挖的住室——一排排窑洞,形成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居民区。

三、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

东沙群岛位于北部陆坡区的东沙台阶上;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则扎根于西陆坡区的西沙台阶和中沙台阶上;南沙群岛形成于南陆坡区的南沙台阶上。西南中沙群岛共有大小岛礁200多个,一般按照它们在海面上下的位置分为五类:岛是露出海面、地势较高、四面环水的陆地。岛的形成时间较长,陆地形状不易受台风吹袭而变形,面积相对较大,一般有植物生长。中国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属于海洋岛,有珊瑚岛(沙岛、岩岛)、火山岛之分。沙岛是由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积在珊瑚礁礁盘上,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珊瑚沙岛,西南中沙群岛绝大部分是这一类岛屿,岩岛是由珊瑚沙岩和珊瑚石灰岩结成的坚固的珊瑚岩岛,西沙群岛中的石岛就是一个典型的岩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屿。西沙群岛中的高尖石是南海诸岛中唯一的火山岛。上述的岛屿在中国渔民中称之为“峙”、“峙仔”。沙洲是已经露出海面的陆地,一般不被海潮淹没,只是台风和大潮时才被淹没。沙洲的外形不稳定,面积较小,由于受潮水冲刷,植物很少生长。

沙洲和沙岛一样,是由大量松散的珊瑚碎屑、贝壳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积在礁盘上而形成的。沙洲和沙岛的区别在于:形状稳定与否,离海面高低,面积大小,植物多寡等。中国渔民一般把两者都称为“峙”“峙仔”或“沙帽”,亦称沙洲为“沙仔”。暗礁也称礁,是接近海面的珊瑚礁体。涨潮时多数被淹没,退潮时多数可露出水面。有巨大礁盘的暗礁,经过地壳上升的作用,或者经过海浪的冲积,是形成沙洲的良好地点。中国渔民称之为

“线”、“沙”、“铲”等等。暗沙是淹没在水下的较浅的珊瑚沙层或珊瑚礁滩,海水最低潮时也露出水面,也可以说它是水下的珊瑚沙洲。中国最南的领土曾母暗沙就是这一类的沙洲,它的面积有2.12平方公里,最浅处仅有17.5米。中国渔民把暗沙称为“线排”、“沙排”。暗滩也称滩,是隐伏在水面以下较深处的珊瑚礁滩地。暗滩由海底突起,滩面呈广阔平坦的台状,偶有礁墩向上隆起,甚至上升到海面附近。中国渔民称之为“廓”。

南海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珊瑚碓和珊瑚岛,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湛蓝的海面上。这些岛碓总称南海诸岛,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曾母暗沙、南沙群岛和黄岩岛。 群岛 礁体  天然岛屿数量 礁体面积(km2) 礁坪面积(km2) 礁湖面积(km2) 数量  面积(km2)东沙群岛141712529211.74中沙群岛1130537713(m2)西沙群岛101836.4221.61614.8297.86南沙群岛522903.1507.62396.8231.81合计 64 5286.5 907.1 4380.6 54 11.41 海南岛是南海上镶嵌的最大的一颗明珠,海南有人口800多万,于1988年正式成立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南海名称很早就出现于古籍。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称:“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涨海中到珊瑚洲”。

“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而《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时期“南海”之称渐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诗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诗句(《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以上引述说明,远在1500年前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南海和南海诸岛,把南海称为“涨海”、“南海”;南海诸岛泛称“涨海崎头”、“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称暗礁暗滩,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滩多,来往船只搁浅难脱,象被磁石吸住一样。

《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 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解释:“炎海善溢,故曰‘涨海’。”反映中国古人对南海潮汐现象的认识。南海在古代除了称为“涨海”、“南海”、“炎海”之外,还有“朱崖海”(晋郭璞注《山海经》:“(离耳国)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对晋左思《吴都赋》注:“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琼洋”(《崖州志》:“州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之处”,《琼州府志》同此)、“琼海”(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至琼海万州,曰万里长沙……”;《琼州府志》:“则琼之海,其涨海乎”)等。对南海诸岛的称呼,除了上述“涨海崎头”、“珊瑚洲”之外,还有“木饮州”(前引唐李善对《吴都赋》“饮木”一词的注:“朱崖海中有渚,东西五百里,南北千里,无水泉,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按“饮木”当指饮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传》关于“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对南海诸岛珊瑚岛礁成因作出的科学说明。 1973年12月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古地图,被历史学家谭其骧命名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又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简称《地形图》,这地图画在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绢上,根据与该图同时出土的一件木牍上 “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样,可知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图时间当在2100年之前。《地形图》是现存最早标绘南海的地图。《地形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从全图看,主要区域绘制精确细致,其他部分则精度下降。从主区向上往南直到南海,这是西汉诸侯南越(南粤)王的辖区。这部分图的比例尺变小,绘图精度显著下降,图上画有河流,海岸线象征性地画为半月形曲线。不管怎样,2100多年前中国的地图上就已经出现了南海 。到了唐代,中国古代航海家在“南海”这一地理概念外,又增加一个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陆南部海域,还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应该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国本土为基准,以中国本土为观察中心点,其地理坐标中心是中国,它们都是中国古代航海家——舟师命名的。

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元代史料更是将“千里长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岛)划入海南岛的管辖范围。明代郑和下西洋曾途经西沙和南沙,并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图。 到了现代,中国在南海主权的最主要依据是传统疆域线,即“九段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时为国民政府)从侵略者日本手中收回了南海诸岛。1946年,中国政府有感于南海海域地图混乱,展开了南海划界工作。当时负责划界的一艘军舰名为“永兴”——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永兴岛就因此得名。

1947年,当时的内政部完成了南海划界,确定“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当代中国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另一个佐证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时,以东经118°划界,以东为菲律宾领海;但是黄岩岛的位置约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宾国土以外。在1947年划界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周边国家一直没有提出异议,这就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主权。

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此后菲律宾、越南等国非法控制一些地方,这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原则。

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当时的历史因素也有关。当时,联合国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长期对划界原则定义模糊不清。模糊的划界原则给了一些国家可乘之机。

2015年5月,温哥华旧货摊出售一本1947年版本的《Collier's World

Atlas and Gazetteer》的地图兼地理词典,该词典中收录的一幅地图由Rand McNally公司绘制,其题目为《中国、法属印度、暹罗、及韩国的大众地图》。地图将中国、越南、与泰国并列在一起,故此南海也包含在内。内中地图对中国南海岛礁有详细描述,部分岛礁更明确标明主权属于中国。

四、传统村落地形态分类?

1、高原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特征: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2、盆地

中国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特征:四周高,中间低。

3、平原

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4、丘陵

中国有三大丘陵:辽西丘陵,淮阳丘陵与江南丘陵。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山东两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

5、山地

山岭和高地的统称。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特征: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五、九寨沟地形分类?

九寨沟地貌属高山峡谷类型,山峰的海拔高度大多在3500米至4500米之间,最高峰嘎尔纳峰海拔4764米,最低点羊峒海拔2000米。整个区内沟壑纵横,重峦叠嶂。

翠湖、叠瀑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变化、冰川运动、岩溶地貌和钙华加积等多种因素造就的。

在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九寨沟还是一片汪洋,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的不均衡隆起的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的侵蚀,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 另外,由于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岩壁崩塌滑落,泥石流堆积,石灰溶蚀和钙华加积等多种地质作用,导致了沟谷群湖的产生,叠瀑越堤飞出。

因此,九寨沟景观的雏形早在两三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形成。

九寨沟的喀斯特地貌是造就悬壁、形成瀑布的先决条件。在台式断裂的抬升面上,堆积了泥石流等堆积物,后经喀斯特作用,钙华加积,增加了瀑布高度,形成了今天壮观的诺日朗瀑布。

30多米高的悬崖上,湍急的流水陡然跌落,气势雄伟。较发达的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为九寨沟的风光奠定了地形地貌的基础

六、接地形式分类三种?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有三种:IT系统、TT系统、TN系统,其中,TN系统又分为TN-S系统、TN-C系统、TN-C-S系统三种形式。

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端的接地状态,具体含义如下:

T-直接接地

I-不直接接地

第二个字母表示负载端接地状态,具体含义如下:

T-表示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的接地与电源端接地相互独立

N-表示负载侧接地与电源端工作接地作直接电气连接

第三、四个字母表示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否合用,具体含义如下:

C-表示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用的

S-表示中性线(N)与保护(PE)分开设置,为不同的导线

七、海洋的地形分类有哪几种?

海底地形可以分为三类: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具体的地形如下:

①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较缓,水深<200m;

②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

③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洋盆的过渡地带,火山地震较多;

④洋盆:地形较为平坦,分布着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等,水深4000~6000m,地壳活动较为稳定;

⑤洋中脊: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一般来说,由陆地到海洋,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

八、电线的特性与分类:如何科学地形容电线

电线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电力传输工具。无论是在家庭、工厂还是公共设施中,电线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准确地形容电线的特性和用途,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功能,也有助于识别不同类型电线的合适使用场景。本文将详细探讨电线的种类、材质以及各自的特性,并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

一、电线的基本构造

电线的基本构造主要由导体、绝缘层和外护套组成。了解这些构成是了解电线特性的第一步。

  • 导体:通常由铜或铝制成,负责电流的传导。铜导体因为导电性能优越而被广泛使用。
  • 绝缘层:包覆在导体外侧,阻止电流的泄漏,确保安全。常用的绝缘材料包括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和XLPE(交联聚乙烯)等。
  • 外护套:提供额外的保护,防止机械损伤、化学腐蚀以及外界环境影响,通常由橡胶或防火材料制成。

二、电线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功能,电线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电线类型:

  • 家用电线:用于家庭电力系统,通常是多芯铜线,能够承受较高的电流负荷。
  • 电力电缆:用于工业和城市的电力传输,通常为多芯屏蔽结构,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 通信电缆:用于数据传输,常见的有光纤和双绞线,传输速度快且稳定。
  • 耐热电缆: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电力传输,绝缘材料耐热性强,适合锅炉和电炉等设备。
  • 耐腐蚀电缆:用于海洋、化工等腐蚀性环境,外护套通常采用特种材料以提高耐腐蚀性。

三、电线的特性

电线的特性直接影响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效果,以下是一些关键特性:

  • 导电性:电线的主要功能是导电,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减少能量损耗。
  • 耐压性:电线必须承受一定的电压而不发生击穿,优秀的耐压性能提升安全性。
  • 抗拉强度:良好的抗拉强度可以保证电线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 耐温性:电线在高温环境中时需具备足够的耐温特性,避免绝缘层熔化或老化。
  • 防潮性:潮湿环境中使用的电线需要具备良好的防潮特性,以免导体生锈。

四、选购电线的注意事项

在选购电线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您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 用途:明确电线的用途,选择相应类型的电线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 材质:选择高质量的导体材料,如铜线,确保良好的电流传输。
  • 规格:根据电流大小和电压等级选择合适的线径,确保电线安全运行。
  • 生产厂家:选择信誉良好的厂家,确保电线符合国家标准和安全认证。
  • 技术参数:查看电线的技术参数,以确保其符合实际使用条件。

五、电线的安全使用

安全地使用电线是保护家庭和财产的重要保障。以下是一些电线安全使用的建议:

  • 定期检查:定期对电线的绝缘层和连接点进行检查,防止老化或接触不良。
  • 避免过载:在使用电器时,不要使电线长时间处于过负荷的状态,避免引发火灾。
  • 专业安装:由专业电工进行电线的安装和维护,以确保电路安全。
  • 远离水源:电线应远离潮湿环境,尤其是在卫生间或厨房等可能接触水源的地方。
  • 遵循规范:在安装电线时,遵循国家电气安全规范,以保障使用安全。

总结

电线作为电力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种类繁多、特性各异。通过对电线的构造、分类、特性、选购建议和安全使用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描述和使用电线。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也能增强对安全的重视。

感谢您阅读本文,通过这篇文章,希望您能更深入地了解电线的特性与用途,帮助您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九、凸地形按照主要材料分类可分为哪些?

地形是指地貌和地物的统称。地貌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地物是地表面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固定性物体。不同地貌和地物的错综结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

1.平原

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2.丘陵

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丘陵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例如在欧亚大陆有大片的丘陵地带。

3.山地

山地地表形态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

4.高原

它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面平坦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5.盆地

盆地是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十、皖北地形皖中地形,皖南地形?

皖南地形丘陵居多,长江沿岸城市以平原为主。

而皖北则是典型的大平原

皖中也是平原居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